- · 《医疗装备》栏目设置[05/29]
- · 《医疗装备》数据库收录[05/29]
- · 《医疗装备》收稿方向[05/29]
- · 《医疗装备》投稿方式[05/29]
- · 《医疗装备》征稿要求[05/29]
- · 《医疗装备》刊物宗旨[05/29]
艺术植入医疗的专业育人课程实践与模式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5年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先后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两家医院合作,尝试用跨专业手段,结合项目制课程教学,将艺术植入医疗,用设计抚慰心灵。本系列
近5年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先后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两家医院合作,尝试用跨专业手段,结合项目制课程教学,将艺术植入医疗,用设计抚慰心灵。本系列教学实践主要成果既包括教学成果直接转化落地的社会服务,也包括对设计类专业育人的模式探索与理论总结。
艺术具有温暖人心的巨大力量,从60年代初开始,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成立于1969年的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ATA)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精神健康的职业,它利用艺术的创造过程来改善并且提高所有年龄阶段人们的精神以及情感的健康。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英国艺术治疗协会(BAAT)办有自己的学术期刊《国际艺术疗法》,该协会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虽然艺术不是一种诊断方式,但以艺术媒介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可以帮助处理一些令人困惑和沮丧的复杂情感障碍;目前美国在近30所大学设置了“艺术治疗”硕士点,开办院校中既有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这样的艺术类高校,也有纽约大学、普渡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近年来也在艺术和康复医学结合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本系列教学实践并未直接介入艺术治疗领域,而是探索为艺术治疗提供空间容器和道具,使空间叙事成为一种辅助艺术治疗的重要工具。
本系列教学实践寻找服务社会的前沿研究领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制课程中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品德。和闭门造车的虚拟假题不同,项目制课程有真实需求和限制条件,需要师生走入社会做前期调研,需要多方协调和平衡各种设计影响因子。而“专业育人型”项目制课程相对普通的商业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大学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项目制课程不能简单等同于“做商业项目”,服务社会需求的研究型实践项目应该成为选题重点,而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课程组织是项目制课程的难点。
一、“艺术植入医疗,设计抚慰心灵”系列项目制课程回顾
(一) 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合作
2013-2017年,笔者和李悦老师带领部分环艺专业学生,先后参与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新大门(图1)和生态围墙(图2)设计、门诊楼和急诊楼屋顶花园(图3)设计、新大楼学术报告会议厅设计四项设计实践活动。设计成果均被采纳,其中前三项成果均已落成,学术报告会议厅正在建设中。和六院的系列项目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环境品质,也为我校“景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项目制课题,锻炼了参与师生的实操能力,促进了教学团队需学研产的协调发展。
图1 我校师生设计改造后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大门和三角绿地
图2 我校师生设计改造后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生态围墙
图3 我校师生设计改造后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楼屋顶花园
(二)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合作
2016年3月至2017年底,笔者牵头的师生团队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展开了系列项目制课程合作,先后进行了老门诊大楼改造设计竞赛、艺术润泽毕业设计展览、手术等候区和输液区环境改造三项院校合作。
2016年春季学期,笔者和李悦、朱健、艾婧等八位老师组成专兼结合的跨专业教师团队,整合设计学院室内和景观设计、视觉传达、建筑学艺术3个专业小方向、5个班级的近150位大三同学,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老大楼建筑外立面更新、导视系统设计、综合等候大厅室内改造、老大楼屋顶花园设计四个任务包展开概念设计。同学们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拿出了令院方耳目一新的设计成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领导对学生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校师生为院方环境改造和医院管理提供了极富创意的新思路。学生们在实践第一线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让设计走出校园真正服务社会,感受到了作为设计师的社会价值感和责任感。
在大三项目制课程竞赛顺利结束后,2个小范围的项目制研究型课题接着展开,笔者带领李元昕和段亚莉同学一起组成设计团队,在2016年11月前完成了儿童医学中心手术等候区和输液区的升级改造设计和落地指导(图4)。其中手术等候区改造以“大海中的希望灯塔”为空间叙事主线,用“救生艇护士站”“潜水艇镇静舱(图5)”、交互式海滩彩虹立体壁画(图6)等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设计,完成了从治疗空间到疗愈空间的重构转型。项目结束后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青年报对我校设计团队做了专访,并发表了“高校团队爱心进驻儿童医学中心,用艺术打造上海最有爱的手术室”一文。[1]
文章来源:《医疗装备》 网址: http://www.ylzbzz.cn/qikandaodu/2020/091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