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疗装备》栏目设置[05/29]
- · 《医疗装备》数据库收录[05/29]
- · 《医疗装备》收稿方向[05/29]
- · 《医疗装备》投稿方式[05/29]
- · 《医疗装备》征稿要求[05/29]
- · 《医疗装备》刊物宗旨[05/29]
疫情下我与祖国共成长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前言 新冠病毒是中文名称新型冠状病毒,外文名称coronavirus pneumonia,NCP,COVID-19Novel命名时间2020年2月11日命名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别称新冠病毒、新冠肺炎、COVID-19等。发现经过:2019年
前言
新冠病毒是中文名称新型冠状病毒,外文名称coronavirus pneumonia,NCP,COVID-19Novel命名时间2020年2月11日命名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别称新冠病毒、新冠肺炎、COVID-19等。发现经过: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020年2月10日,湖北省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实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由于临近春节,随着大量人口流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全面爆发。
主要症状
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该病毒致死率约为2~4%。
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易感群体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近期香港发现犬类也会被感染。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染人群。
研究处置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2020年1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进一步扩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供给能力,全力服务疫情防控需要。目前,已应急批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序系统等4个产品。
预防方法
加强个人防护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
2.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触摸过公共设施后、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探访医院后、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
3.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1.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
2.避免食用野生动物。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鲜制品时,器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杜绝带病上班、聚会
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居家休息,减少外出和旅行,天气良好时居室多通风,接触他人请佩戴口罩。要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及聚会。
及时就医
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
及时就诊
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冬春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浑身酸痛、少部分有呼吸困难,肺部浸润影。病毒性肺炎与病毒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该病可防可控,预防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需卧床休息。如有上述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总结心得体会
在疫情面前。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疫情前,在国家,政府,各行各业优秀杰出榜样激励下,深受感动,越发感受到自身不足。我要以更加积极向上的面貌响应停工不停学,认真备课,履行好自身职责。由此以我个人角度作以下分析。
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改变
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响应国家停工不停学,携手共战“疫”的号召。开展了网络教学活动。我校与线上教学平台积极沟通合作,为教师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放(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以及直播软件(钉钉,腾讯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等)的有机结合,教师变“主播”,授课方式更加新颖。网络上优秀学习资源开放,各大名校的学习资源都公开,这不仅是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也是给了教师学习提升自我机会。
文章来源:《医疗装备》 网址: http://www.ylzbzz.cn/qikandaodu/2021/0625/1889.html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下公立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改革实践
下一篇:循证社会工作医养结合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