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

来源:医疗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经过思维加工再造,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它属于一种综合能力[1]。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指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经过思维加工再造,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它属于一种综合能力[1]。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指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贯彻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科研实践等方式,使研究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和主动实践,将自身的创新才能引发出来,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

1 现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是,在当今新的形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研究生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3-4],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知识面和视野较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由于传统研究生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影响,在课程内容上,方法论课程比较缺乏,尤其体现学术前沿、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的课程少。与此同时,在校期间知识性课程较多、技能性课程较少,教师课堂讲授性课程较多、研讨性课程较少。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比较狭窄,各学科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较少,其结果往往限制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限制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以及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2)由于受传统教育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加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现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图书资源、网络环境和实验设备等越来越成为制约研究生培养的瓶颈。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能力比较差。可见,研究生要想把知识转化为独立工作和科学创造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2 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

2012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其主要任务是希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改革现有的机制和体制,突破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进一步释放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开展协同创新方向凝练,进一步明确协同创新体的组建、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共同搭建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2012年7月,由重庆医科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玛丽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重庆海扶医院等单位共同筹建了我国首个“微无创医疗装备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9月,“微无创医疗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重庆市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依托“微无创医疗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多渠道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初步形成了多单位协同“以课程互选为先导、以学位课题共享为抓手、以交流和互访为纽带”的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5]。

3 以“微无创医疗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3.1 以课程互选为先导,依托多学科融合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20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坚持走科研原始创新的道路,在超声治疗领域形成了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在聚焦超声治疗基础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研发了首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海扶超声聚焦刀”,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提供了一个可精确定位治疗却没有皮肤切口的无创治疗方法,开创了聚焦超声治疗的新领域,成为了微无创医学的杰出代表,是继B超、CT、核磁共振等技术在诊断上的突破后,在治疗医学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已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为止,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超声治疗系列设备已在国内1 700余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并出口英国、德国、意大利等1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33个国家的市场准入证。

文章来源:《医疗装备》 网址: http://www.ylzbzz.cn/qikandaodu/2021/0718/1946.html



上一篇:我的世界在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华东科技社务委员会名单

医疗装备投稿 | 医疗装备编辑部| 医疗装备版面费 | 医疗装备论文发表 | 医疗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医疗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