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疗装备》栏目设置[05/29]
- · 《医疗装备》数据库收录[05/29]
- · 《医疗装备》收稿方向[05/29]
- · 《医疗装备》投稿方式[05/29]
- · 《医疗装备》征稿要求[05/29]
- · 《医疗装备》刊物宗旨[05/29]
以歌为药:音乐治疗让失语患者“唱”出语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于2016年7月成立音乐治疗中心,共有4位专职音乐治疗师。新华社记者 王晓洁 摄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王晓洁、陈钟昊、满意)自小学习音乐的张晓颖,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于2016年7月成立音乐治疗中心,共有4位专职音乐治疗师。新华社记者 王晓洁 摄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王晓洁、陈钟昊、满意)自小学习音乐的张晓颖,如今每天都会弹弹电子琴或吉他,经常唱歌,有时还会用到KTV设备。对她来说,这是兴趣爱好,也是本职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治疗师,她用音乐为许多神经系统受损的病人带来希望。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在诊室里,张晓颖对一位53岁的老人弹奏并哼唱《茉莉花》。老人半年前左脑出血,语言功能受损,现在说不出话。
听到音乐,老人逐渐抬起头,跟随节奏哼出调调,但唱不出歌词。张晓颖随即换了一首《南泥湾》,老人随节拍点头,发出“泥”字。
“很好!可以继续来做康复。”张晓颖说,患者虽然失语,但听到熟悉的歌曲时会产生语言“组块效应”的条件反射,不自觉地随着旋律把歌词唱出来。
张晓颖介绍,“组块”是人的一种语言记忆模式,就像拼图一样,有些字词会固定搭配,形成一个较长的词组或短语,存储在长久的记忆里。因此,有些患者大脑功能受损时,听到熟悉的歌曲,仍能不自觉地唱出歌词。
张晓颖向参观的客人演示音乐治疗。受访者供图
张晓颖建议患者家属逐渐引导患者“唱”出“你好”“喝水”等日常生活用语,帮助其恢复简单的语言交流功能。“音乐能够调动全脑的活动。虽然患者左脑的语言中枢出现问题了,不能说话,但在右脑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唱歌,这为他们恢复语言功能打开了一扇窗。”张晓颖说。
在国际上,这种治疗被称为神经学音乐治疗。张晓颖所在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于2016年7月成立音乐治疗中心,共有4位专职音乐治疗师。与一般的会诊不同,医生询问的情况非常仔细,包括患者的年龄、籍贯、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治疗师会综合考量,选取适合患者的歌曲。
自2016年音乐治疗中心成立以来,张晓颖共接诊了17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最小的1岁半,最大的87岁,这些患者大多患有脑卒中、脑外伤、脊柱损伤等中枢神经类系统疾病。
“神经影像学的检查结果显示,部分病人在接受音乐治疗后甚至出现脑功能改变。”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主治医师吴晓莉说,一些脑卒中后失语完全说不出话的病人经过几次音乐治疗,就能随着旋律唱出歌词,并说出简单词汇。
博爱医院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对病人进行分诊,随着正面反馈越来越多,治疗效果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科室将相关病人分诊到音乐治疗门诊。
张晓颖为病人弹唱他熟悉的歌曲,引导其“唱”出日常用语。新华社记者 王晓洁 摄
“音乐治疗在早产儿护理、缓解疼痛、失语症康复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效果,还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孤独症等疾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治疗师行业委员会主任高天说。
1996年底,高天回到中国,进行音乐治疗的普及与推广,张晓颖便是他的学生之一。2011年,音乐治疗师行业委员会成立,开始实施注册音乐治疗师的认证。目前,获得认证的音乐治疗师大约200人。
高天表示,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证非常严格,大学的音乐治疗本科学习时间需要4年至5年,而面向社会的音乐治疗师培训班的学员需要在2年中完成10门课程和1040小时的全职实习。
“20年前,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音乐治疗,但现在,很多医生、护士和心理咨询师都会报名学习音乐治疗。”高天说。
目前,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16所高校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北京、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的多家医院也开设了音乐治疗门诊,还有一些医院会不定期开展音乐治疗方面的交流与科研课题。
文章来源:《医疗装备》 网址: http://www.ylzbzz.cn/zonghexinwen/2021/0326/1234.html